夜间
欧巴小说网 > 大唐皇长孙 > 第372章改革三省六部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欧巴小说网] http://www.kushuob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整个武德十六年,几乎都是在各种战争的信息之中度过的。


不过,这一年,大唐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提高了不少。


这么几年下来,不管是土豆、地瓜还是玉米,亦或是南瓜、花生之类的新作物,都已经普及到了比较高的程度。


特别是在镇北道、辽东道、陇右道这些朝廷重点移民区域,对于新作物的推广更是积极。


他们也是收到了这方面最大的好处。


粮食多了,百姓们最关心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。


而羊毛线的普及和棉花种植的推广,也让大唐百姓日常用的布匹价格下降到了一个新的水平。


虽然丝绸这些高端东西的价格没有什么下降,但是棉布价格已经到了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的程度了。


大量蒸汽机的使用,加上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,让棉布彻底成为了大唐普遍百姓最重要的衣物来源。


如今,出海贸易的船队,已经开始将棉布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,开始大力推广了。


“陛下,今天的赋税收入已经突破了一万万贯钱,如果加上渭水新城作坊和青霉素片的各种售卖收入,这个数据还可以增加一千多万。


如今商税已经成为大唐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,农税的比例已经不到三成了。”


快到年底了,马周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大唐还有将士在西域作战而变得不好。


民部已经初步统计了各方面的数据,他赶紧过来大兴宫中给李承宗报喜。


“百姓们的收入提高了,东西两市的商品价格没有出现的大幅上涨的情况吧?”


李承宗可以见识了后世有些国家物价暴涨的场面。


所以收入提高的同时,他也是非常关注物价的变化。


如果物价的上涨幅度高于收入提高水平,那么百姓们的实际幸福感并不会有什么提高。


“陛下请放心,如今各个作坊都在推广蒸汽机的使用,各种商品的产量都大大的提高了。


与此同时,生产成本却是在下降。再加上各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,粮食相关的食品价格一直都在下降。


这么一来,整个东西粮食,大部分的铺子的商品价格都是比较稳定的,甚至有所下降。”


马周显然也是比较清楚李承宗的做事风格,事前就已经做了不少的准备。


“民部在跟各个道的沟通过程之中,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?”


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,相应的政府机构肯定是要做一些相关的调整的。


这方面的内容,之前李承宗一直没有怎么动手,但是并不表示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

“问题肯定是有的,陛下,现在大唐百姓的人口流动比之前多了不少,各种信息的传递也快了很多。


相应的,许多事情也都在不断的变化,而朝廷对于各个州县的实际管控,往往有点跟不上这个变化。


像是上海道这些地方,朝廷非常重视,当地官员也很是得力,倒也还没有什么问题。


但是天下那么多的州县,朝廷不可能每个地方都能及时的关注。


这么一来,就会出现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,朝廷有必要考虑进一步的提高各个衙门运行的效率。


否则的话,许多百姓对于朝廷的怨气必然会不断的增加,最终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局面。”


马周思考了一下,觉得还是如实的跟李承宗汇报比较好。


这几年,他也是在思考大唐的政治体制,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。


三省六部制有他的优点,但是在处理效率上面,还是有一些问题。


“如果要改革我大唐的各级衙门,你有什么建议吗?”


李承宗虽然还很年轻,但是作为皇帝,他也算是经验丰富了。


当权者往往不会轻易的把自己的观点在一开始就说出来,而是会在听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,再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想法。


“陛下,这要看朝廷想要怎么改革了,要是不想有那么大的波动,那就对现在各个衙门的一些具体职责进行梳理和明确,这样子也能提高大家的办事效率。


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方案,时间长了,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

如果要再进一步,那就需要调整政务处理的流程,改变中央、道、州县各级别的一些管理方法。”


马周自然也不会傻傻的把所有的想法随便说出来。


改革是一定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的。


虽然马周不怕得罪人,但是做官不是那么做的。


“你们几个尚书好好的商量一下,如果朝廷要全方面的梳理改革现在的政治体制,怎么改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大唐发展的影响,也能让大家更加容易接受。同时还不会带给社会太大的冲击。”


改革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完成的。


李承宗准备先把风声放出去,收集各方面的意见。


然后他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,最终落实下去。


……


机构改革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情。


特别是大规模的机构改革,更是牵扯了许多人的心。


朝廷到底是会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位置,还是要削减一大堆的位置,这都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。


“太上皇,我大唐立国才十几年,现在就要开始进行改革了,会不会有点太着急了?”


萧瑀这几年虽然已经不在位了,但是萧家这些年却是发展很快。


不管是造船作坊还是其他的产业,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


这方面,他们肯定是不希望看到机构有太大的变化的。


因为他不确定变化之后对自己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。


“大郎只是让大家讨论一下现在的机构的利弊,看看有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。


现在并没有说就要怎么样去改。”


李渊现在不是很想掺和政事了,所以随便找了个理由敷衍过去。


萧瑀是他的老臣,曾经的宰相,找到了自己,自己完全不搭理的话,似乎也不好。


“太上皇,虽然现在只是各个衙门在讨论,但是六部那边我听说都已经在行动起来了。


据说朝廷有意彻底的改革三省六部制度,今后六部直接向陛下负责,陛下在宫中成立一个内阁,负责协助处理政务。


这种体制是前所未有的啊。”


萧瑀今天过来找李渊,自然也是做了一些准备的。


要不然随便听到一点消息就跑过来,显然也是不合适的。


“不同的时期,需要不同的机构来适应国家的发展。如果大郎觉得三省六部制度真的不适合大唐了,那么改革一下也不是不可以。”


李渊沉默了一会,再一次的表达了自己不想管事的意思。


萧瑀倒也不蠢,看到这里,就知道自己再说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。


他也不是单纯的反对改革,只是害怕改革之后自己家族的利益会受到影响而已。


“陛下,今年我大唐进行了三场战争,其中西域的作战现在才刚刚开始,还不知道后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。


这个时候,我们更加需要的是稳定,哪怕是有需要对机构进行一些改革,微臣觉得也都是可以缓一缓的。


等到局面彻底的稳定下来再推进也不迟。”


实在不行,萧瑀就觉得缓兵之计也是可以考虑的。


“《大唐报》上现在关于改革的文章也很多,你也可以在上面发表一下你的观点。


大郎不是固步自封的人,大家有什么意见,都可以跟他反馈。”


萧瑀:……


……


“苏我使臣,如今我们国内已经全面模彷大唐的政体进行了改革,各个地方的改革也都差不多快要完成了。


现在突然传来大唐要进行机构改革的消息,甚至三省六部制都需要变化。


这种情况下,我们应该怎么办,要不要把这里的情况传递回去,让国内也跟着改革呢?”


近卫三郎这几天有点纠结。


作为倭国遣唐使的副使臣,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收集大唐各方面的消息。


特别是跟朝廷相关的各种消息。


现在长安城到处都在传朝廷将要进行机构改革了,他就有点发愁了。


倭国已经举起了全面唐化的大旗了。


这要是不跟着改,那么这个旗帜就要立不起来了。


可是如果真的大唐实施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,倭国跟着改的话也是很尴尬的。


毕竟他们上一轮的改革才刚刚进入到尾声,现在又立马跟着改。


这岂不是朝令夕改?


不管是在什么国家,朝令夕改都是一件很让人难受的事情啊。


“这个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判断,让奈良那边的人去头疼吧。


我们只需要把大唐这边的消息如实的传递过去就可以了。”


苏我人见自然很清楚现在倭国面临的困境是什么。


但是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。


“也只能如此了,只是希望大唐这一次的变化不要搞得那么大。


要不然我们就真的很尴尬了。你说大唐如今发展的那么好,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进行改革呢?”


近卫三郎发现自己在大唐待了那么多年,但是对于这里的很多情况,他还是不大理解。


“谁知道呢,大唐皇帝陛下的心思,你不要猜。猜了也搞不懂。”


……


“大郎,我听说长安城里这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着机构改革的事情,阿娘想要听一听你的真实想法。”


郑观音自然也是很关心朝政变化的。


她可以不插手,但是并不表示她可以不搭理。


“阿娘,机构改革的事情,确有其事,朕安排了六部尚书去讨论一个方案出来。


不过,这个事情目前还没有定论,朕也要结合各方面讨论的情况来看。”


李承宗倒也没有怎么隐瞒,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。


“我们大唐现在发展的不是很好吗?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搞什么机构改革呢?”


郑观音的这个想法,应该是非常具备普遍性的。


这些年大唐的变化,大家都是看在眼中的。


哪怕是五姓七望这些曾经被李承宗挤兑过的家族,这几年在商业上却也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,他们对朝廷的支持度其实也是在上升。


这种情况下李承宗提出机构改革,肯定是有不少人表示困惑的。


“正是因为我们大唐现在发展的很是顺利,改革的阻力会更加小一点,改革的风险也会更加小一点。再说了,这一次只不过是调整各个衙门的结构和一些职能的明确。


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,其实没有什么影响。


而对于大唐的统治来说,改革之后朝廷的影响力肯定是在上升的。


朕希望将大唐建设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,让各个道都能成为大唐永远的领土。


避免出现边疆的一些地区时不时的失去控制的情况再次出现。”


李承宗倒也不介意跟郑观音好好的聊一聊这一次的改革。


马周他们已经把改革的方案讨论出来了一个大方向了。


李承宗准备在武德十七年到来的时候正式的公布。


“三省六部制已经证明了他的优越性,比之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体制更加的好。现在要取消三省六部制,还专门设立内阁,到时候内阁的权利会不会太大?”


“阿娘,给与内阁一定的权利,对于大唐的传承其实是有好处的。


能够进入到内阁的大臣,必定是能力超群的。


但是能够成为大唐天子的人,却是不见得个个都是那么的英明。


朕可以确保下一任的皇帝可以选择一个贤明的继承人,但是再下一任,接着往下呢?


总有一些不肖子孙出现,到时候如果没有内阁的一些钳制,那么强大的大唐很快就有可能陷入到混乱之中。


这种局面,肯定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。”


李承宗根本就不担心内阁会分散自己的权利。


至少自己在任的时候,那是赋予内阁足够的权利,大唐肯定也还是自己说了算的。


至于子孙后代,权利太多,也许还真不是好事。


“万一内阁大臣里面有不臣之心,岂不是更加的危险?”


郑观音说了一个皇室很是担心的问题。


“阿娘,只要军权掌握在皇室手中,哪怕是内阁大臣有一些想法,也没有办法颠覆我大唐的政权。伴随着三省六部制的改革,大唐的军事体制也是会跟着改革的。”


说话之间,李承宗有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。


这让郑观音都不知道怎么继续说下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