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欧巴小说网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474章 兵发西州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欧巴小说网] http://www.kushuob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建章六年底,朱棡再次命人盘点了自己的家底。


河西拥有汉人人口六十八万,这是他坐镇河西之后,朝廷通过各种手段迁徙而来的。


拥有其他各部族人口三百余万,其中以吐蕃、蒙古、畏兀儿等人居多。


吐蕃人多是不堪忍受贵族统治,逃难而来的。


畏兀儿等西域部族人,则是受到察合台汗国的宗教迫害,迁徙而来的。


(畏兀儿,不是错别字,当年确实叫这个名字。)


蒙古人则是当年河西七卫留下的,还有一部分是近些年迁徙过来的。


这些年河西开垦土地六百余万亩,建设草场近六千万亩。


其中最大的山丹马场,占地三百余万亩,饲养马匹五万匹。


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马场。


这还是朝廷要求搞绿化,限制部分地区开发的结果,否则农田和草场数量能更多。


可以说,经过朱棡七八年的经营,河西已经完全恢复了生机。


面对这个成绩,所有参与人都由衷感到骄傲。


朱棡自己倒是很淡定,在他看来,治理区区河西一地算得了什么?


他爹、他哥、他大侄子、他妹夫……可是将整个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。


和他们比起来,自己实在没什么骄傲的。


就算是和老二朱樉一比,自己的成绩也有些拿不出手。


也就能压老四一头……


可老四就是个武夫,和他比那不是自降逼格吗。


所以,朱棡再次看向了那张世界地图,目光聚焦在西域以及碎叶川。


这才是自己真正的舞台啊。


以前他还没这么迫切,可年初他也大病了一场,若非身边就有御医,人就直接没了。


这让他心中生出了紧迫感。


自己也不年轻了……更准确说,自己正处在巅峰时期。


年龄未老,身体还算强壮。


且经过河西数年的锻炼,军事行政能力都已经成熟。


再过几年,经验或许会有提高,可年龄和体力就跟不上了。


到那个时候,自己还能顶着老迈之躯,去攻打碎叶川不成?


这还是理想状态,如果和大哥一样,一场大病身体垮了,什么都做不了了。


所以,时不我待。


必须要趁现在将西域和碎叶川拿下。


再经营个十年八年稳定住局势,就算死也瞑目了。


他已经决定,不能再按照老二的计划等下去了。


倒不是朱樉的计划有问题,而是他觉得太被动了。


弱者抱怨局势,强者顺应局势。


主动创造局势的,才是王者。


帖木儿装病拖延出兵的理由,脱脱迷失也在积蓄力量寻找机会。


大家都不敢乱动,局势陷入僵持状态。


那自己就主动出击,将局势给搅乱。


他敢肯定,只要自己出兵西域,帖木儿必然无法坐视不理。


可帖木儿只要敢动,就会露出破绽给脱脱迷失。


到时候,依然是几家夹击帖木儿之势。


他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朝廷,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同。


本来他想年前出兵,趁入冬前拿下西州(吐鲁番)之地,然后就地过冬。


西域冬季寒冷,滴水成冰。


就算察合台汗国得到消息,也没有任何办法。


他就可以趁着这个空档,稳住西州局势。


等来年开春察合台汗国出兵,西州也已经变天了。


朱棡之所以有这个信心,还是因为他部下有大量畏兀儿人。


伊教进入西域数百年,但目前为止,并没有完全将西域侵蚀。


很多地方依然在抵抗伊教的扩张。


其中最顽固,也是反抗最激烈的地方,就是西州(吐鲁番)。


这也是西域最后一块,没有被伊教征服的堡垒。


在原本历史上,西州是永乐初年才被伊教彻底攻克。


标志着西域彻底被伊教占据。


而完成这一事件的,正是察合台汗国的大汗,黑的儿火者。


现在朱棡要面对的,也正是黑的儿火者。


这些年,黑的儿火者持续不断的强迫西州畏兀儿人改信伊教,甚至屡次出兵以武力传教。


西州畏兀儿人对察合台汗国,已经非常的仇视,奈何实力太弱无力反抗。


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,大量畏兀儿人逃离家园,到河西避难。


嗯,这里提一句,这些人都信奉佛教。


早在千年前,佛教就取代本地萨满教,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宗教。


玄奘西游所提到的千里佛国,主要指的就是西域诸国。


直到公元九世纪,伊教才进入西域,然后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彻底取代佛教。


目前,西州依然信奉佛教,生活在这里的畏兀儿人也是虔诚佛教徒。


大明宗教改革,佛道是唯二获得官方许可的宗教。


陈景恪更是逼迫佛道主动向外传教。


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,两教也达成了默契。


道教选择了南方和出海,佛教则选择了北方和西方。


有很多佛教徒,主动与西域的佛教取得联系。


西州佛教徒正发愁没有靠山,而朱棡发愁没有突破口进入西域。


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。


在此期间,朱棡派遣大批佛教徒进入西州,以交流的名义,宣扬大明的种种思想。


可以说,目前西州百姓在内心里,更加认同大明,而不是异教徒察合台汗国。


这也是朱棡有把握利用一个冬季,就稳定西州的根本原因。


然而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

他大哥朱标要退位。


大侄子登基,他自然是没意见的,还很支持。


谁敢反对,他就敢把谁家户口本给清空。


但正因为支持,他才更不愿意在此时开战。


皇位更替是必然会出现一些政局变化的,哪怕朱雄英早就获得朝野认可,都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。


更何况,前不久老朱才大开杀戒,将孔家和理学给摁了下去。


难保会有某些不死心的借机生事。


作为三叔,他觉得自己不能在此时,给大侄子制造不必要的风险。


况且,就算过完年再动手,他也一样有把握轻松击败察合台汗国。


不过为了震慑地方,也为了筹备明年的军事行动,他没有回去参加朱雄英的登基大典。


就连朱棣、朱柏等人,都没有回去。


事实上,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,听说大明发生皇位更替。


边疆各部族确实有些骚动。


不过并不是要趁机生事,而是害怕换了皇帝,之前推行的安民政策被废。


朱棡在过年期间,亲自巡视了各个部族进行安抚。


效果是非常显著的,大家一看晋王尚在,顿时就安下心来。


毕竟比起朝廷政策,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朱棡这个人。


这就是边疆地区的常态,人比政策可靠。


往往都是因人成事,也因人而导致事废。


历史上此类事情不胜枚举,最典型的就是班超。


目前在河西之地的朱棡,也是这种情况。


大家对他个人的信任,是远远超过朝廷的。


只要他在,人心就乱不了。


——


有句话叫自助者天助之,就在朱棡有些遗憾,错过一个好时机的时候,安西局势骤变。


脱脱迷失引入立陶宛势力,先是击败了对手忽格鲁特,然后对帖木儿发起进攻。


帖木儿被迫应战。


等待了这么多年的机会出现,朱棡有多兴奋可想而知。


然而,他不但没有集结军队,反而主动告诉部下。


新皇登基最重要的是稳定,不许轻启战端,甚至还处罚了几个主动攻打不臣服部落的将领。


这一下别说是外人了,就连不少自己人都被骗了。


黑的儿火者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,一直在关注河西的动向。


听到这个消息,才终于放下心来。


已经在盘算,要不要利用这个机会,将西州那些异教徒给平掉。


然而还不等他做出决定,帖木儿的使者就到了。


帝国将要面对强敌,你察合台汗国作为藩属国,不能袖手旁观吧?


军队、物资,都拿出来。


黑的儿火者无力反抗,只能拿出一万军队,并抽调了大量军需物资给帖木儿。


也就是说,察合台汗国不但孤立无援,还被削弱了。


眼见计谋生效,朱棡更是大喜,悄无声息的集结了四万大军。


其中六千为晋王卫队,三万四千人为大明河西军。


嗯……河西有两套班子,一套是晋王府,一套是河西府衙门。


虽然都是归朱棡领导,但晋王府属于朱棡的私人力量,河西府属于大明中央朝廷序列。


双方分的还是很清楚的。


军队方面也是一样,有晋王的亲王卫队,也有大明河西军。


这次攻打西域,是为朝廷征战,所以主力是大明河西军。


当然,朱棡要做的准备还远不止这些,比如他就找来了畏兀儿人阿力木江。


阿力木江是西州各部派遣来河西的代表,当然是秘密派过来的。


当得知大明要出兵西域,阿力木江兴奋的道:


“大王,阿力木江向您保证,西州十三万军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。”


朱棡表情严肃,说道:“大明对那里的称呼用的是西州,你当知这是何意。”


“你们的贵族,愿意放弃自己的部民,成为大明子民吗?”


西州是唐朝灭亡高昌之后,在这里设置的州郡名称。


大明用这个称呼,其目的不言而喻。


阿力木江激动的道:“比起被异教徒杀死,我们更愿意接受天朝统治。”


朱棡露出满意的笑容,说道:“很好,大明朝廷从不会亏待忠心之士。”


“你可以回去告诉各部首领。”


“大明占领西州后,会设立一胡一汗两个治民官。”


“到时胡人治民官,会从他们之中选拔。”


阿力木江大喜:“谢大王,如此一来西州各部,定会更加拥护天朝统治。”


阿力木江立即出发,前往西州联络各部族,准备迎接大明王师。


朱棡则开始进行最后的人事安排,以防他走后,河西这边出现乱子。


这事儿说来简单,可实际上很复杂。


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,河西有两套班子。


一套是晋王府,一套是大明河西府。


朱棡在,他就是领头人,两套班子谁都得听他的。


他不在,这事儿就不好办了。


让河西府的人为主,晋王府那套班子的人肯定会有不服。


让晋王府的人为主,名不正言不顺。


如果各自为主,那会导致两套班子分裂,必然会生出事端的。


除非朝廷直接任命一个人掌管河西两套班子。


可,也不知道是朝廷信任他,还是疏忽了,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旨意传来。


他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。


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,朝廷的援助到来。


这本来没什么奇怪的,每年四季运送军需物资,都是固定的。


然而,随同而来的一个人,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。


晋王嫡长子,朱济熺。


“圣皇、太上皇、皇上都觉得您可能需要我,我也想来帮您,就让我过来了。”


朱棡大喜,道:“哈哈……好,来的好啊。”


“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,你来的太是时候了。”


然后他又说道:“我还一直在奇怪呢,明知我要出兵西域,朝廷为何没有派人来接管河西。”


“现在我才知道,不是他们疏忽了,而是有更好的计划。”


朱济熺就是掌管河西最佳人选。


其一,他是朱棡的嫡长嫡,能继承朱棡的关系网,各部族对他会比较信服。


其二,天然的晋王府继承人,朱棡不在他能名正言顺的统治晋王府。


其三,他是朝廷派过来的钦差,河西府也要归他辖制。


这个人选可以说相当完美。


之后朱棡和朱济熺进行了长谈。


通过交流,朱棡更加详细的了解了朝廷的情况,以及后续的政策。


“陛下非常稳重,前几年不会做出重大变革,以稳固当前的改革成果为主。”


“相对应的,在军事上会略微主动一些。”


“接下来几年,辽东、云贵、川蜀、两广、交趾等地,都会有军事行动,打击不臣服的部落。”


朱棡:???


你叫这是稳重?那他要是不稳重,简直不敢想。


这不禁让他有些担心,怕这大侄子太激进,搞的烽烟四起。


不过……老爷子还在呢,还有陈景恪,怎么会允许他如此胡来?


“你皇爷爷和陈景恪呢,他们也支持?”


朱济熺自然猜到了他的顾虑,就说道:


“这就是安平侯主张的,他提出了一个有限战争理论。”


“就是大明要利用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,对周边不臣服的部族,采取持续不断,但有限度的战争。”


“让那些部族时刻处在战争的恐怖之中。”


“如此既能震慑已经臣服的部族,也可以持续不断的让不臣服的部族流血。”


“除了军事打击,还有配套的思想攻势。”


“大明会通过种种手段,在思想文化上对他们进行同化。”


“将那些部族拖疲拖垮,自然就会归附大明了。”


比如利用佛道两教,对其进行宗教渗透。


比如通过臣服的部落,对他们进行文化渗透等等。


朱棡不禁点头表示赞同,在边境这么久,他更了解如何和这些人打交道。


陈景恪的这个措施,确实很有效。


有些部族打一打就服了,然后老老实实接受统治。


有些部族那真的是怎么打都不服,打不过就跑,趁你不备就发动偷袭。


搞的人非常无奈。


主动发动低烈度的有限争战,确实是很有效的办法。


不就是比拼耐心和消耗吗。


大明的国力最不怕的就是消耗。


我用一百份资源,去消耗你一份资源,最后被耗死的依然是你。


而且通过这种手段,也能让军队保持战斗力。


可以说一举多得。


事实上,朱棡不知道的是,陈景恪这么做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计划。


那就是军功爵制。


不给军队找个敌人,他们会内耗的。


有仗打,他们就不会造反。


而且持续不断的低烈度战争,也能促进军队序列新老交替,延缓军功集团腐化的速度。


当然,这么做还有个前提,朝廷手里必须有足够的土地。


否则立了军功没办法封赏,军功爵体系也会崩溃。


可现在大明最不缺的,恰恰就是土地。


这些东西,朱棡不在中央,了解的不清楚是很正常的。


朱济熺倒是知道,不过父子俩刚见面,并不是讲这些的时候。


听完他的解释,朱棡这才放下心来。


如此看来,大侄子还是很稳重的,没有急于求成。


接着,父子俩又聊起了一些别的事情。


聊天的时候,朱棡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儿子。


讲话不急不缓,分析事情条理分明,关键是很有见地。


对很多事情的看法,让他也大受启发。


这让他非常的满意。


儿子放在洛阳学习那么多年,是真的成材了。


接着,他就举行了家宴,迎接儿子的到来。


席间,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。


这两个人朱济熺都认识,不过并不是很熟悉。


认识是因为,这俩人都是他的亲戚。


一个是傅让,傅有德的儿子,也是他的五舅子。


还有一个是谢庆,他的亲舅舅。


之所以说不熟,是因为他从小在洛阳生活学习,和这两人接触都不多。


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亲戚,大家见面还是很热情的。


傅让和谢庆都很识趣,虽然年龄辈分他们为长,却处处以下属自居。


哪怕朱棡很不高兴表示,都是亲戚不要那么见外,两人依然坚持如此。


对此,朱棡心中暗暗点头,决定将这两人留下辅佐朱济熺。


方才自然是试探,如果两人真的没有尊卑之分,以长辈自居。


那他肯定是不会将两人留在朱济熺身边的。


俩人明白事理,反而能成为朱济熺的重要帮手。


接下来几天,朱棡让朱济熺去各衙门转了一圈,认识了一下各衙门的负责人。


还举办筵席,邀请各部族的首领赴会,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儿子。


大家都不傻,晋王的嫡长子,那就是他的继承人。


而且还是从洛阳来的,身上带着圣旨,背后有朝廷支持。


自然都知道,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。


朱济熺自己也很争气,各方面表现的都很优秀。


他没有胡乱插手政务,而是让各部门继续延续之前的政策。


该干啥干啥。


这就更让大家满意了。


但遇到该他管的事情,每次都能妥善处理。


很快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。


朱棡也彻底放下心来,这儿子是真的成大器了。


这样他就可以放心出兵了。


时间已经进入四月份,再耽搁下去天就热了。


西域的夏天,那是真的能热死人。


尤其是西州,地势低洼少风,再加上有火焰山存在,可以说是酷热难耐。


必须要趁天气进入盛夏之前,结束西州的战事。


于是,在朱济熺熟悉了河西之后,朱棡召集心腹,宣布了出兵计划。


并命朱济熺主官河西事务,傅让和谢庆辅佐。


对此,众人早有心理准备,并没有人提出异议。


之后朱棡率领四万大军,向着西州进发。


这次他没有隐瞒行踪,也瞒不住。


不过他也不怕黑的儿火者知道。


察合台汗国此时的都城在阿力麻里(伊犁霍城),离西州一千六百余里。


和敦煌到西州的距离,是差不多的。


等黑的儿火者知道自己出兵的消息,再派兵救援,黄花菜都凉了。


所以,也没必要隐瞒行踪。


经过两个月的行军,在六月初大军到达柳城(鄯善)附近。


柳城是察合台汗国的重要据点,常年在这里驻扎有两千军队。


朱棡派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,让他们攻打柳城。


“晚上,大军要在柳城歇息。”


先锋军兴冲冲的就杀了过去,然后就看到一座空城。


原来当地守将自知无法对抗朱棡大军,己方的援军短期又到不了,就主动撤走了。


这让将士们非常失望。


好不容易争取到当先锋的机会,竟然没捞着敌人打。


呸,什么察合台汗国,就这?


朱棡倒是无所谓,一支两千人的军队而已,还不被他放在眼里。


他的目光,已经看向了整个西州。


现在天气已经很热了,必须要尽快拿下西州。


下一步要么再次出击,寻找敌人的破绽加以攻击,也借此机会离开西州这个大火炉。


要么就留在当地屯田,将这个桥头堡打造好,然后再去攻略其他地方。


不过目前还是先拿下西州再说。


第二天,他并没有直接出兵去打别的地方,而是派出侦察兵,去打探敌人的情况。


同时也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。


那个人也没让他久等,当天下午就出现了。


正是畏兀儿人阿力木江。


他带来了一个消息,察合台汗国坚壁清野,将力量集中在吐鲁番和火州两座城池。


准备据城而守,和明军打消耗战。


同时也等待援军到来。


说完这些情报,阿力木江心情沉重的道:


“我们私下藏了一些物资,但也只能供大军使用十五天……”


哪知,听到敌人主动聚在一起,朱棡却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