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欧巴小说网 > 走进不科学 > 第五百八十一章 历史:再踹下去老子屁股上都是鞋印了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欧巴小说网] http://www.kushuob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此时此刻。


休息室内。


在听完侯光炯的介绍后。


老郭、李觉以及钱秉穹等人,也大体上对整件事情有了个初步了解。


随后老郭环视了现场一圈,对侯光炯问道:


“对了,侯教授,那几株什么雄性不举株水稻现在在哪儿?”


“......是雄性不育株啦。”


侯光炯先是纠正了老郭的表述错误,接着转过身,对袁国粮说道:


“小袁,你去把箱子取过来吧。”


袁国粮道了声是,快步走到一旁,取来了一个用铜锁锁着的小铁箱。


随后他从身上掏出一把钥匙,小心翼翼的将箱子开启,露出了内部的情景:


这是一株已经被封装在透明塑料膜内的水稻样本,花穗处有着明显的裂口——裂口主要存在于左边,右边倒是相对正常。


待箱子打开后。


侯光炯轻轻捏着塑料膜将这株样本拿起,对老郭等人说道:


“郭主任,这就是我们得到的那株样本了。”


“你看,左边明显裂开的这个小头就是不育的雄株,里头是没有花粉的。”


“右边的是发育正常的雌株,可以正常接收外来花粉进行培育,你看,这儿就是芽头。”


老郭闻言凑上前看了几眼。


果然。


情况确实和侯光炯说的一致。


左侧裂口显得很焉巴,内丝毫看不到哪怕一颗花粉。


虽然他的专业是流体力学和航空航天。


但水稻是雌雄同体作物,由雄株授粉生长这种知识他还是很了解的——他小时候还下田插过水稻呢。


没有花粉的雄株就和没了那啥的男人一样,无法进行倾囊相授的教学行为。


随后老郭用食指在小铁箱上随意的敲了两下,又对侯光炯问道:


“侯主任,你们的具体配种方案做好了吗?—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杂交配种的方案似乎还挺复杂的?”


虽然侯光炯此前曾经给过老郭一个杂交水稻的培育时限,但这更多是一种预期上的规划。


想要真正把这种规划落实,显然需要更加详细的配种方案才行。


老郭对于水稻杂交不太了解,但他在海对面的时候见过杂交玉米,知道这种方案的定制非常复杂——他就读的加州理工可是杂交玉米的重要实验机构来着。


面对老郭提出的疑问。


侯光炯轻轻摇了摇头。


只见他一边小心翼翼的将样本放回箱子,一边解释道:


“还没有,毕竟郭主任,我们才刚得到这株样本不久,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开始研究呢。”


“另外上头的态度落实估计也要些时间,只能说大致脉络我们有数,但具体方案显然是不可能立刻拿出来的。”


老郭了然的点了点头。


他猜也是如此。


在今天之前。


雄性不育野生稻的概念只存在于理论端,高层不至于说不重视吧,但也确实没把这件事摆的太过靠前。


若非如此。


袁国粮和周开达他们在发现植株的时候也不至于需要联系侯光炯,再拉上杨开渠这位老院士出面才能联系上首都了。


如今杨开渠会出现在基地。


一是因为雄性不育野生稻确实是他毕生的执念所在,他花了整整三十多年,就是为了寻找这种样本。


哪怕人生只剩下最后几个月的倒计时,他也一定要亲自了却这桩心事。


二则是.....


他在用自己的余力,来为杂交水稻的价值进行‘增重’——一位即将撒手人寰的学部委员,组织上无论出于什么心理,都必须有所回应。


而以首都那些大人物的战略眼光。


只要他们能够初步了解雄性不育野生稻的概念,必然会立刻意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。


某种意义上来说。


这种举动和古代臣子要撞柱明志是类似的,这种谏言除非昏君,否则君主肯定得表达关注。


事实上。


在原本的历史中。


杨开渠老先生也同样用上了这种把自己作为‘筹码’的手段,方才让川省的冬水田得到了组织上的重视,其影响一直惠及到了后世的2023年。


开渠开渠,人如其名。


渠输活水,惠及苍生。


“.......具体的方案还没有指定吗?”


得到侯光炯的回答后。


老郭沉默片刻,忽然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徐云,对他问道:


“既然如此,韩立同志,对于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案这块,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意见吗?”


唰——


话音刚落。


侯光炯、袁国粮和周开达等人的目光,便同时锁定了轮椅上的徐云,脸上也齐齐露出了一丝意外。


说实话。


老郭一行人中他们最早注意到的其实就是徐云,毕竟他坐着轮椅来着。


只是由于年龄问题,杨开渠他们原以为这位坐轮椅的小年轻只是个助手类的角色呢。


可如今看来......


他似乎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龙套?


莫非是......


基地农粮中心的同志?


或者农业副业队的管理层?


而另一边。


徐云对于老郭的问话同样有些意外。


不过很快。


他便理解了老郭的想法:


自己之前可是提出了黑水虻幼虫的营养方案来着,可乐换冬小麦的方案中,他也多次提到了冬小麦的部分特性。


徐云在粮食这块展露出的认知,至少要比老郭他们这些纯理工男高不少。


另外......


其实哪怕老郭不开口,徐云原先也想插几句话来着。


毕竟这可是袁国粮和周开达啊......


随后他深吸一口气,调整了一番心态。


尽量不让自己的目光看向袁国粮和周开达,而是平静的对侯光炯问道:


“侯教授,不知道你们是准备用哪种方法进行植株育种?二系法?还是三系法?”


杨开渠闻言顿时眼前一亮,眼中露出了一丝惊喜:


“这位同志,你听说过三系法?”


徐云点了点头:


“略有耳闻。”


开玩笑。


作为一名基因方面的生物学博士。


徐云要是连三系法都不懂,那他差不多就可以和某位翟博士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了。


三系。


这个概念最早在1947年,由美国遗传学家希尔斯提出。


所谓“三系”。


就是指雄性不育系、雄性不育保持系,以及雄性不育恢复系。


雄性不育系字如其意,是一种雄芯正常、雄荔退化、自交不结实、即雄性没有生殖能力的水稻——雄芯和雄荔各位男同志可以低头理解,女同志就看是不是女司机了。


这种不育的特性,能遗传给下一代。


保持系呢。


则是雌芯和雄芯都正常的水稻,即能够自花授粉结实。


它可给不育系授粉使之结实,但后代仍然保持不育的雄性不育特性。


有了保持系,就能使不育系的不育特性一代一代保持下去,属于整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系列。


恢复系就更好理解了。


恢复指的就是功能恢复正常,也就是雄芯雌芯都没问题,能自花授粉结实的水稻。


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获得的种子,具备正常育性,恢复了雄性可育能力。


由此长出的植株就是杂交水稻,可以自交结实。


“不育系”和“保持系”的后代有很大比例的不育后代,可以用来继续繁殖“不育系”。


而“不育系”与正常的水稻.....也就是恢复系交配,就得到性状优异的杂交水稻的种子。


非常简单,也非常好理解。


所以这项技术难的不是理论基础,而是如何在育种上实现它。


后来的袁国粮并不是这个理论在全球范围内最早的提出者,但他却是第一个把这个理论落实到现实里的人。


这就好比曲率引擎。


1994年阿库别瑞就提出了在数学上完全描述曲率引擎的阿库别瑞度规,但到现在你看谁把曲率引擎搞出来了?


当然了。


眼下的袁国粮也好,侯光炯周开达也罢。


他们显然还没有完整的总结出三系法的相关理论。


因此徐云想了想。


决定......


再朝历史的屁股上踹一jio。


于是他顿了顿,对侯光炯开口说道:


“侯教授,如果我所料不错......”


“你们接下来应该就是准备采集这个雄性不育植株的种子,把它作为不育系的母本进行培育吧?”


“接着把恢复系样本相间种植,让它们在花期相遇,再进行人工授粉?”


侯光炯点了点头:


“没错。”


这是杂交玉米的标准步骤,无论杂交水稻的最终方案如何,这一步肯定是跑不掉的。


但很快。


徐云口中冒出的下一句话,便令侯光炯整个人神色一愣:


“既然如此.....侯教授,不知道你们是否考虑过一种更加细化的技术呢?”


“.......”


侯光炯眨了眨眼,问道:


“什么细化的技术?”


徐云见状伸出左右手,将两手的两根食指在空气中同时比划出了一个‘1’的姿势。


随后将两根食指先是贴合在一起,接着又分开了一段距离:


“分离出两种......特殊的基因。”


眼见侯光炯没有说话。


徐云便抖动了两下左手食指,解释道:


“第一种基因是花粉致死基因,它在花粉或配子体中,会使花粉或配子体致死。”


接着又抖了抖右手食指:


“另一种基因呢,则是育性恢复基因,这是一种显性基因。”


“只要有该基因,则孢子体可以产生花粉,个体表现为可育。”


“您仔细想想,如果在雄性核不育系中引入育性恢复基因和花粉致死基因,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?”


侯光炯再次一愣。


过了数秒钟。


他忽然童孔一缩,一把从桌上拿起纸和笔,在算纸上急匆匆的书写了起来:


“假设雄性核不育系是rr,育性恢复基因是R,花粉致死基因是F......”


“那么后代就会有F-R型和F-r两个类型......”


“再然后......”


“妈耶?!”


写着写着。


侯光炯的笔尖瞬间一顿,整个人骇然的抬起头,看向了徐云:


“韩立同志,你说的这个方法...可以筛选优质基因?!”


徐云重重点了点头。


与此同时。


他还不动声色的瞥了眼一旁同样震撼的袁国粮。


大老,请原谅我的抄了波作业or2......


众所周知。


袁国粮他们后来培育出的杂交水稻,严格意义上来说全称是‘第一代杂交水稻技术’。


这种技术的亩产量不低,但却存在不稳定的情况,在初期的种植过程中其实是遇到过一些歉收情况的。


因此经过改良。


袁国粮团队又先后优化出了第二代杂交水稻技术,以及如今最先进的......


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。


这个技术的原理其实也挺简单。


就是徐云上头说的那样,在育种过程中引入花粉致死基因以及育性恢复基因。


也就是在雄性核不育系rr中引入与花粉致死基因F,以及与F紧密连锁的育性恢复基因R。


如此一来。


就可筛选获得可育的新型保持系,也就是F-R或者F-r。


但这仅仅是概率上的情况而已。


实际上。


其中的F-R型花粉由于含花粉致死基因而不能存活,因此该保持系只会产生......


r型花粉。


与此同时呢。


该保持系F-R/r自交,又可以生产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后代:


F-R/r型保持系、rr型不育系。


整个过程中。


花粉致死基因会使带有外源育性基因的花粉致死,使杂交后代中不含转基因元件。


也就是直接避免了转基因食品的撕逼。


换而言之。


这是一种运用了转基因技术原理,但实际上又不含有转基因的神奇技术。


根据后世的实际验收情况。


这种水稻培育技术会使杂种优势资源利用率达到95%以上,远远超过一代的39.7%。


只能说在种地这块,兔子们真的是天赋异禀......


视线再回归现实。


此时此刻。


听到徐云的这番介绍,侯光炯的心中已然被一股发现新世界的惊喜给充斥了。


把基因细分成两种?


这tmd也行?


但很快。


侯光炯便将这股震撼收敛了些许,沉思片刻,对徐云问道:


“小....小韩同志对吧。”


“不得不承认,你提到的这个理论确实很吸引人,但是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把两种基因分离出来呢?”


“毕竟DNA双螺旋结构提出才十年不到,以咱们现有的技术似乎很难做到这点吧?”


“没错。”


徐云闻言很坦然的点了点头,开口道:


“目前的科学界确实不存在可以定点分离基因的技术,但是....咱们可以自己搞嘛。”


“当年风灵月影社团内曾经出现过一个叫做艾斯·亚波的科学家,此人很喜欢搞一些嫁接实验。”


“他曾经提出过一个想法——能不能利用电泳的方式将碱基反应中存在的片段测序,然后通过聚丙烯酰胺这种物质对它进行定位呢?”


“如果能把花粉致死基因定位分析出来,那就可以通过农杆菌介导至水稻的T-DNA了.......”


DNA。


这玩意儿被发现的时间其实很早很早。


早到1869年的时候,便被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希·米歇尔的医生发现了。


但它却要一直到二战之后,才真正开始被生物学界注意并且产出成果。


例如在八年前。


沃森才刚刚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——这个过程还发生了一次生物学史上的知名撕逼,哪怕在徐云穿越的时候都依旧没停。


一些群体还把这事儿带成了诺贝尔奖歧视女性的节奏,得亏这不是个华夏奖项......


总而言之。


后世一所专科院校都能轻易完成的基因分离,对于眼下这个时期却比较困难。


截止到目前。


唯一被测序成功的物质只有一种。


就是.....


胰岛素蛋白。


再往后...也就是第二个被测序的tRNA,就要晚到64年了......


不过也正因如此。


基础的DNA测序定位在眼下这个时期属于无人能做到、但从上帝视角来看其实技术并不存在明显壁垒的情况。


另外根据10.13271/b.013.001201这篇论文不难看出。


水稻花粉致死基因只需要测定11个乳糖抑制因子结合位点的碱基就行了。


这和7年后噬菌体λDNA的结合末端测序,实质上属于同档位的技术要求——其实还要更低一些。


也就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,去测定每个碱基反应中存在的片段的大小。


接着通过单碱基分辨率分离出DNA片段,将每个碱基一条标记的凝胶放置在X射线胶片上。


如此一来。


胶片便会产生一个梯形图像。


最后从中即可读取该片段的序列,按照大小上升四条标记,推测碱基的顺序。


这项技术即便是目前国内的科技水平,依旧也能轻松达标。


诚然。


这种分析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

半年、十个月、一年甚至两年都有可能——当年胰岛素蛋白的测序时间就超过了一年。


但别忘了。


水稻一代二代的培育也需要最少两年的时间,也就是说二者其实是不冲突的。


很可能二代水稻培育出来,这边的测序定位也就完成了。


更关键的是。


一旦兔子们尝到了DNA测序带来的甜头。


那么......


PCR技术,还会远吗?


要知道。


这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最基础和最常规的实验方法,甚至没有之一!


一如里番被分成蒂法出现前和蒂法出现一样,基因测序的分割点便是PCR技术。


不夸张的说。


它的出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潮,划开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后时代,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检测带来极大便利。


在徐云穿越的后世,PCR技术出现过三次迭代。


一代PCR出现了罗氏和ABI...也就是赛默飞两大巨头。


二代荧光定量PCR伯乐异军突起,三巨头鼎立。


三代数字PCR伯乐独领风骚。


如今国内虽然有着XA天隆、HZ博日、力康等众多国内厂商在奋起直追,但差距依旧明显。


例如PCR用的一个几微升的管材大多需要进口,酶切才会用国产管。


在2023年的时代背景下。


已经有一些国外厂商在做试探性的卡脖子举动了,保不齐啥时候就会给你个限制。


因此眼下难得有这么个机会.....


你说徐云怎么会放过它呢?


况且抛开国产进口的问题不谈,这可是个百亿美刀级别的市场呢......


而就在徐云再次对着历史的屁股使劲儿输出的同时。


基地内的化工中心。


刚调制完一桶本土驴顶浆分泌液的刘有成,正一脸懵逼的看着面前的几道配方:


“姜汁可乐....这特么是啥玩意儿?”


.........


注:


求助一个问题,七月有个十几年没见的同学从国外回来,我打算请他在家吃烤肉,所以重金买了一份M9+,一斤700块钱那种(所以最近码字很勤奋,贵死人了)。


牛肉的纹理啥的都很好,但是我自己试烤的时候会冒出很多血水导致口感很奇怪,在日料店吃的时候比这品质差的都没这样,有老司机知道啥情况吗?用的是电烤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