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欧巴小说网 > 北宋:从宋仁宗的儿子开始 > 第二百九十三章 十一年,是一个转折

第二百九十三章 十一年,是一个转折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欧巴小说网] http://www.kushuob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黎元十一年。


这也已经是赵昕当官家以后的第十一个年头了。


像是他原来的十七将,有的早就已经入了土。


即便是像赵珣,此时也已经是六十。


赵昕反思自己这一朝,看看还缺点什么。


你说疆域,那已经很大很大了。


所以……


他觉得,他目前还缺点文治。


不过文治到底指的是什么呢?


是朝堂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,还是说,创下不朽的制度。


当然!


这都不矛盾。


都有值得提升的地方。


事实上……


除了赵昕不爱纳谏,这朝堂上的士大夫们,还是很有道德,很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的。


你比如说像是欧阳修、富弼这些人。


都不是什么坏人。


当然,也不是说完全没有缺点。


比如说像是文彦博这种,还是有一些黑点的。


只是……


问题也不是很大就是了。


其实……


赵昕又何尝不想当一个喜欢纳谏的人呢,问题是……你们也要能够提出好的建议才行啊。


比如说,不少人就提出了,如今的官员太多。


可你提出来了以后,你又不说怎么解决。


还有人说,应该要对田亩等事,进行细查,利用方田法,重新根据田亩的贫瘠划定税赋,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,有的官方的资料,早就不能看了。


言下之意,就是有的富户肯定多占了,而压力给到了百姓。


可赵昕又不是个愣头青。


官家的想法是好的,可没有可以执行的人啊。


不过一考虑到如果等欧阳修等人都去世了,你以后再想搞这个,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。


如果再等他一死,让太子来搞,那就更是难度再乘个十倍。


所以……


既然下面的人都提到了,赵昕也是把章惇这个让人一看就感觉不太好相处的人给召了回来,然后让章惇找个试点,去进行摸底、尝试。


章惇,出身于世家大族。


跟当初的宰相章得象是亲戚。


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,像是这样的人,肯定是要维护地主的利益的。


不过……


赵昕看他还有几分正义感,便让他来试一试吧。


朝堂之上……


赵昕首先定下了基调,“方田法,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,庆历年间,就已经有人提到过。”


“当时,正值跟西夏战争,百姓压力很大,所以要进行变法,希望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。”


“只不过,貌似后来反对的人不少,因此,在方田了几个地方后,便停了下来。”


“而我小的时候,如果没有记错的话,也曾让人到我爹爹曾经给我的封地,去查过一些田亩的数字。”


“基本上,有不少人,是隐匿了自家的田亩的,而且基本上是隐匿了一到两倍左右。”


“虽说现如今,没有与西夏的战争,百姓的压力也不大。”


“可像是这种隐匿田亩,而且把赋税转嫁到别的百姓的头上的这种事,我以为,还是不能有。”


“所以章惇你下去,我随便给你一个州,你先让他们自己上报自己的田亩以及接下来打算交的赋税。”


“我不是一个不讲情面的人,从前的,过去了,就过去了。”


“谏官以后也不得拿这事,去攻击相关的人。”


“但是……如果给了这一次的机会,还要隐瞒,那一旦查出,就不要怪我不讲情面了。”


“毕竟都这么多年了,这便宜也占够了。”


“要懂得见好就收。”


……


只能说……


赵昕的话语还是比较地温和的。


事实上……


除了宰相团体,即便是赵昕,都很难分辨出一个人到底是忠,还是奸,廉洁,还是蛀虫。


不过有着后世丰富经验的他早就清楚,那些越是嘴上说着要打击贪腐,对贪腐零容忍,说你这小同志,思想觉悟有点低的,往往他自己就是那个最大的贪腐分子。


所以章惇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,可信么?


这可是把章惇放到火堆上去烤了。


章惇此时也是大汗淋漓。


因为他也深知,这到底会得罪多少人。


只能说这个活,不太好干。


不过好在,官家让的是对方填数字,倒是比让他直接去测算要好多了。


随后……


赵昕便给了对方一个河北地区的州。


让他去做。


没有被抽到有关自家产业的人,都不禁是松了一口气。


可是……


既然今天上报了这么一个州,那明天就有可能上报其他的州。


因此,感觉离落到他们的头上,也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。


赵昕还定下了表格的格式,而且,以后所有有关数字这方面的东西,都要使用阿拉伯数字。


毕竟……


这中文数字实在是看得人脑瓜疼。


让专门负责印刷的人去印制表格。


同时……


还有人表示,三司如今所负责的事情又多又杂,以至于很多的公务,都来不及处理,还有的官员,嫌麻烦,甚至干脆就不管的。


那就对三司,也进行改制。


当然!


顺便……


再让人议定一下,一些功臣的国公号。


比如说欧阳修,富弼这些。


这一年……


由于庶长子已经控制了交趾。


自然,这商路接下来也是畅通无阻。


光是对方派人回来一趟。


赵昕的收入就多出了至少三百余万贯。


不过……


像是这种收入,也不是说越多就越好的。


毕竟你还是要尊重一下市场规律。


一旦香料这些东西多了,也就变得不值钱了。


那市场的容量,就摆在那里。


不是说你运回来一亿吨,这一亿吨就能全都卖出去。


当然!


好就好在,香料这种东西,卖不出去,还能自己用。


只是……


这个要跟赵宏商量好,每年大概运回来多少。


到时候,赵哲还得回礼。


给对方一些瓷器、丝绸以及茶叶。


那样赵哲再拿瓷器、丝绸以及茶叶,去经营交趾乃至于整个东南亚跟西方的航路,双方互利互惠,这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。


赵昕把这事交给赵哲去处理。


毕竟……


等他没了以后,这事还是要赵哲跟赵宏来对接的。


提前磨合好,制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兑换比例,总比到时候闹矛盾要好。


而赵昕有了这三百余万贯的香料后,也是找来了商团的人,赶紧全都分出去。


商团的人也终于是能把他们手头上的纸钞给换成实用的东西了。


讲道理!


现在他们觉得,使用这纸钞,也是越来越方便了。


不过……


有一个前提,这个前提就是,赵昕也是个商人,同时,他还是个大型批发商,他可以用他手头上的资源,去置换商团的人手里积攒着的纸钞。


等于是回收他们手头上的钞票。


如此一来,那他们当然也就对赵昕更加地有信心。


而且,也更加乐于帮助赵昕推广纸钞。


还有就是……


纸钞除了本身并不值钱的这个缺点,它确实是有利于交易。


到了这一年……


在京师当中,拿纸钞来进行交易,已经是成为一种常态。


主要是,只要官府认,能拿这纸钞,换出大米,以及甚至是拿来交税,那就行。


银行也早就已经是开设了出来。


以便于一些人可以兑换旧的,坏了的纸钞。


至于你说储蓄功能……


这玩意,确实可以弄一弄。


只不过……


目前感觉还不是时候。


而且纸钞谁会给你放这,人家自己拿着就很方便,除非你给人家利息。


其实……


如果真的开设了储蓄功能,这一笔被放到了银行里的钱,倒是一笔很不错的可以拿来建设铁路的资金。


只是现如今,赵昕还没穷到建设铁路需要储户的帮助,因此,才不着急向这个方向去发展。


还有就是,一旦储户的人数过多,以这古代的公务执行能力。


只能说……


怕是信息太多,根本处理不过来。


等弄好了这些后。


赵昕紧接着……


也是发展一下文艺。


其实文艺这种东西,有利于凝聚力量。


这不!


赵昕最近就招募了一批画师,给他们传授西方曾经也使用过的画画的作弊的手法。


用凸透镜,做出来一个暗室,然后让想要被画出来的东西,比如说人或者是事物,利用光线的特定,把整个人,或者是事物,都照射到画板上。


这样一来,这画画也就变成了像是填色一般。


你可以利用这种方法,画出更加3d立体,而且更加写实的画作。


这直接秒杀现在的以写意为主的中国画。


赵昕近来,便让他们画了一些看着高大威武的士兵,或者是两鬓斑白的老兵摆出各种造型姿势,喜怒哀乐的作品。


接下来,可以拿来贴在蒸汽机车站的站台之上。


自打五代十国以来,武人给到百姓,给到这整个社会的印象实在是太差了。


赵昕得好好地纠正一下这些印象。


同时……


也得好好地宣传宣传在新时代下,武人应该有的道德,以及他们所默默做出的贡献。


左边画出一个大大的穿着步人甲拿着刀剑、锤子,腰间挎着弓箭、箭袋的宋军士兵的形象,然后……右边再附上一些文字。


像什么,风与酒,尽皆烈煞征人喉,还有,一杯血代酒,遥敬家与国,以及守我身后,太平满山河。


赵昕一早就说过,他要扭转世人对士兵的印象。


当然!


你光这么宣传,也不够。


接下来……


还得对黎元军以外的军队,也要逐步地进行风气上的整顿。


起码,使其不再在百姓的眼里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。


不过有一说一,这还是比较难的。


如果是黎元军以及黎元军所培养出来的倒也罢。


其他像是一些原来西北边境的军队,你要如此高要求地要求他们,怕是你这待遇,还得再涨一涨。


为此……


这一年,赵昕也是继续精兵。


而且……


尽可能地把士兵跟百姓,都分开来管理。


当然!


这其实很困难。


主要是士兵都是需要拿来守城的,他不像是后世,士兵一般都在军营里,一般没有特殊情况,是不会让你出门接触到一般百姓。


这精兵之事……


就交给赵珣了。


有了这精兵之事,虽说跟李靖的卫国公可能还有一些差距,不过差距感觉也不大了。


这等于是白给赵珣一个功劳,以后,史书上只会说,这一场大宋士兵的精神革命,是由赵珣发起的。


要想增强自己的文治,还是得多多地夸一夸自己手底下的人,提拔一下他们才行。


你看太宗文皇帝,不就是因为有了房玄龄、魏征、长孙无忌等这些个性分明的人,才让人觉得贞观一朝,文治很好。


赵昕觉得……


自己在这方面,做的还不是很够。


同时……


再挖掘挖掘其他十六将的事迹。


给弄点小故事。


好好地打造一下人设。


当然!


这不是叫你瞎编。


对方都根本没有做过的事,你去按给人家。


而是以事实为基础,进行一些适度的美化。


其实……


倒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文治吧。


而是……


这些人跟了自己这么多年,这是他们应得的。


比如说孔静,虽说没什么太让人深刻的历史事迹,但是……赵昕年幼之时,很多有关行军打仗的细节、知识,都是从对方那里获得的。


那这个人,便算是赵昕的良师。


而且……


在多次打仗当中,对方都很好地完成了运送粮食的任务,没有一丝丝的纰漏,这就可以用一些好一点的词,去形容一下对方。


还有在作战会议的时候,提出了那些建议。


这都是些很好的素材。


其实……


跟着赵昕的这些人,有特点的真的不多。


不过也正常,因为这些人,都只是当初从西北调回来的底层的士卒、军官,可以说,都是以正常普通人为主。


还有就是……


时代变了,再也不需要个人带着士兵去冲锋陷阵了。


也就赵珣年轻,所以还经常带着骑兵去冲锋。


其他人,基本上都是在他的火枪、火器部队当中充当指挥。


这正常发号施令,然后就把仗给打赢了,那当然没什么太过于亮眼的表现。


反正……


有什么表扬什么吧。


沉默寡言,但时不时会搭腔的,就说对方善于聆听,而且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。


其实……


这也没说错,因为事实就是这样。


接下来要对这些人封国公,郡公什么的,这些东西,不能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