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欧巴小说网 >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> 第42章 自谋生路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欧巴小说网] http://www.kushuob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第42章自谋生路


京西木材厂破产后,越来越多的职工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步伐。


脑子活络一点的,会主动揽活,或者开一家个人工作室,要么跟着装修队,成为游击队的一员。


那些适应比较慢的职工,通常是早上带着一个木板/纸板出门,然后往招工的地方一座。


【精通木工手艺,擅长家具制作、木门窗安装,熟练使用各种木工工具,多年木工经验……】


反正意思都差不多。


看天吃饭。


有活就干,没活就干坐着。


这是大部分下岗职工的写照。


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揽活,以前在工厂,他们根本不需要跟客户/业主接触。


只要把份内的工作做好,就能拿到工资。


现在则不然。


且不提下岗的职工非常多,天桥下、路边,到处都是竖排揽客的人。


即使没有大规模的下岗职工,仅凭这样的拉活手段,也很难抢得过那些下海已久的木工。


而今,木工活算是熟人生意。


通常是这家介绍那家,一家一家作。


真从路边找木工的,很少很少。


即便有,大部分也是零活散工。


运气好的话,饿不死。


运气差一点,只能饱一顿,饿一顿。


期间,也有人找过李杰,希望让他帮忙介绍一点活。


能帮的,他基本都帮了。


那些帮不了的,那是真帮不了。


毕竟,他又不是主做家装,而且部分人的手艺又不达标。


拒绝的次数多了,来的人就越来越少。


一些风言风语也传到了他的耳中。


什么‘变了’、‘有钱不带大家一块发财’之类的话,他压根没放在心上。


他是不是那些人的爹。


凭什么样样管?


早几年,三分厂里的部分职工就提前下海了。


那些人才是他的心腹。


提前下海的那批人,不说人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,至少是吃喝不愁,手头宽裕一点的,凑一凑也能买得起房子。


二环内买不起,四环也是可以买的。


好歹是燕京的房子。


再不济,还有通州、昌平那边。


那边的房价很便宜,只要2000左右一平,部分楼盘,一千大几也是有的。


虽说现在荒了一点,但十几年一过,还是很繁华。


毕竟是首都。


哪有差的地方?


就像陈晓鸥买的那套房子,位置在丰台附近,搁在老燕京人眼里,三环外都是郊区。


但现在差,不代表以后差。


一套90多平的两居室,一共花了40万不到。


平摊下来,一平方只要4000多,十几年一过,至少翻十倍,甚至更多一点。


买到就是赚到。


当然。


如果要算上通货膨胀,物价等因素,涨幅肯定没有十倍那么多。


90年代末的四十多万,跟后世的3、400万也没有多大差别。


这时候的钱,它值钱呐。


白住十几年,还能卖出几百万,不论怎么算,那都是赚的。


有了房贷压身,陈晓鸥过得更节俭了。


房贷。


哥哥姐姐借的钱。


都是大山。


往年换季,她肯定买上两三套衣服,现在只有夏天买买新衣服,秋冬换季,能不买就不买。


以前的衣服又不是不能穿。


另外,各种聚餐,她也去的少了。


别人请客,总归要回请,哪有白吃的?


既然不请客,那就不去聚餐。


我不吃你的,你也别吃我的。


偶尔,陈晓鸥也会怀疑自己,为了一套房子,值得吗?


就这还是房贷的钱。


如果算上装修,压力还会更大。


不过。


她只是偶尔这么想想,真让她重新选,她肯定还是选择买房。


有自己的房子,总归会安心一点。


而且,再面对催婚,她也有了借口,还是他哥亲口说的。


未来没有子女,她就靠房子养老。


有房,她的腰杆都直了。


如果以后升职,挣了大钱,她还准备买房,到时候自己住一套,租一套,退休日子就不用愁了。


……


一转眼。


下岗的人,更多了。


从97年开始,每年下岗的人数都在几百万。


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。


包括陈晓鸥,也是心惊胆战。


虽然她上班的公司是外企,但外企终究也是要靠市场活着的,如果经济越来越差,他们也会受到影响。


另外,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,已然是肉眼可见。


陈晓鸥他们公司,去年的年终奖直接缩水了50%。


腰斩!


少了那两万块,对她来说,那是雪上加霜。


换做没买房,她还能找哥哥姐姐借一点,但现在不成了。


买房的时候已经借了一大笔钱,现在哪还好意思?


为了省钱,她已经搬回家里住了。


几百块的房租省下来,足够支付食宿费用。


剩下工资,三分之一换贷款,三分之一还哥哥姐姐,另外三分之一是她的个人开支。


打车?


不打!


能走路,不坐车。


能坐公交车、地铁,绝不打车。


打车,必须要是公司能报的那一种。


咖啡?


不喝了。


忒贵!


免费的白开水,不香吗?


各项开支缩减到极致。


先苦个几年,等账还清了,日子就好过了。


然而。


福不双至,祸不单行。


98年年末,陈晓鸥失业了。


不是她一个人事业,他们办公室处的所有人,集体失业。


工资一断,陈晓鸥的压力,更进一步。


房贷,那就是催命鬼。


哥哥姐姐的钱,倒是可以迟一点,等找到工作再还,但银行的钱可不行。


晚一天都不行!


对于她这样一个卡极限的还款人,丢了工作,不亚于做生意资金链断裂。


没办法。


她只能天天游走于人才市场。


但。


工作没那么好找。


就业市场不止有大量的下岗职工,还有海量的应届毕业生,毕竟,毕业包分配已经成为历史。


名存实亡。


那些大学毕业生是她的直接竞争对手。


她的优势只有工作经验,但有时候,这不一定是优势。


不少大公司,更加倾向于培养应届毕业生。


像他们这样的‘职场老油条’,有时候是劣势。


不得已。


陈晓鸥只能降低要求,不盲目的追求高薪的外资工作,只要薪水达标,港资、合资,也不是不行。